《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来自狮山的礼物:普格首家村史馆落成

   期次:第661期      

四川师范大学驻阿木村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王荣群(右一)为村民讲解村史故事

阿木村村史馆外景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 坚持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 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 扶智相结合” , “做到脱真贫、 真脱贫。 ”

——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缘 起

10 月 29 日, 和往常一样, 阿木的天空, 白云朵朵, 阳光和煦, 风清气朗, 一只只山鹰飞过蓝色的天幕, 一阵阵山风拂过绿色的田地。 山腰上的一座房屋里, 忽然传来了潮涌般的阵阵掌声。 是什么喜事划破了这片山村的宁静。 原来是四川师范大学驻阿木村综合帮扶工作队王荣群老师在绘声绘色、 热情洋溢地为村民讲解村史馆里的村史故事。

让我们把时间拨到三年前。 这一年, 对于阿木、 对于普格、 对于凉山来说, 可谓意义重大。 总书记曾说: “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 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 首先要有文化, 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 ” 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 切实做好普格县教育扶贫的具体工作,2016年, 四川师范大学与普格县在狮子山校区率先签署 《对口教育帮扶协议》 , 把精准扶贫重点定位在教育帮扶方面, 计划在五年内实施 “三大工程十类项目” 。 2018年, 夹铁乡阿木村成为四川师范大学对口帮扶的精准脱贫村。 从此, 师大精神开始在阿木土地上生根发芽, 阿木村民开始在师大帮扶下奋勇前进。

援建阿木村村史馆, 是教育帮扶阿木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曾说: “重视历史、 研究历史、借鉴历史, 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 把握今天、 开创明天的智慧。 所以说,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 家乡是根, 祖地是本。 一部村史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是十分珍贵的记忆。 长期以来, 阿木村还没有村史资料的系统记述, 还没有村史文化的现代化展示, 还没有村史村情教育的常态化平台。 因此, 四川师范大学倾听呼声, 调查研究, 总结经验, 从阿木发展的长远出发, 从阿木脱贫的根本着想, 决定由校友与校地合作处牵头, 档案馆与影视与传媒学院分工协作, 为阿木建设村史馆, 以抚慰既往, 启迪后人, 形象生动地记录阿木的村史村情, 传承阿木的优秀文化, 激发阿木的创造热情, 展现阿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切实为助力阿木脱贫攻坚贡献师大力量, 共创振兴阿木的美好未来。 是为建设村史馆之缘起。

中 章

阿木, 一个凉山州普格县夹铁乡下辖的普通行政村。 这里土地肥沃, 群山环绕, 绿树成荫, 阡陌 交 通 , 村居有置, 民风淳朴, 仿佛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卷。 在这片寂静祥和的山村,村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繁衍生息, 代代相传,历史悠久, 犹如一部丰厚的人文史书。 村民们听说四川师范大学要为阿木建设村史馆, 都十分好奇, 兴奋不已, 仿佛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闻所未闻,前所未见。

王荣群, 一名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的年轻干部, 接到组织安排后, 毫不犹豫地背起行囊, 长途跋涉, 奔赴阿木扶贫攻坚第一线。 在他来阿木的第一天, 很多村民背着背篓, 带着小孩, 走下山来, 掌声相迎, “听说高材生来了, 我们快去看看! ” “小伙子好帅呀! ” “王老师好年轻啊! ” 。 去阿木调研村史时, 我们见到了久违的王老师, 黝黑的颜色覆盖了他曾经白皙的肌肤、 沾满泥土的半胶鞋代替了他经常穿的乔丹篮球鞋、 黄色的老茧为他曾经细腻的双手带上了一层粗糙的手套。 他乐观坦诚地说来到阿木后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 但是学校领导的谆谆嘱咐、 扶贫攻坚的重大责任以及大棚蔬菜种植、 危房改造、 广电网络建设、 通组硬化路建造、 绿色生态产业品牌打造等一份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在激励着他,更是拉近了他与当地干部村民的心灵距离。 为了办好村史馆, 王荣群老师与当地干部在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之时, 或走家串户, 或集中宣讲, 阐述意义, 积极动员, 带头加班加点整理村史资料。 在他们的带动之下, 很多村民都行动了起来, 很多物件都挖掘了出来。 阿木村阿木二组吉地日日家捐出了世代传承下来的马鞍、 铁犁;阿木村基普一组吉地子黑家捐了舂米棒; 集体组耳儿耳体家捐赠炒面勺……这些舂米棒、炒面勺、 马鞍、 铁犁等不同年代的老物件, 不仅记录着阿木村发展变迁的历史, 也承载着村民的时代记忆和悠悠乡愁。

四川师范大学党政领导十分关心村史馆建设, 多次指示校友与校地合作处、 档案馆、 影视与传媒学院要发挥专长优势, 体现师大水平, 突出地方特色, 展现民族风格, 为保护阿木村优秀的历史文化、 凝聚阿木发展的精神动力积极贡献师大力量。 为了建设好阿木村村史馆, 四川师范大学档案馆曹成建馆长、 邹勤副馆长、 冯敏老师、 影视与传媒学院韩笑老师, 带着学校领导的重托,带着村民的希望, 建立协作机制, 在当地干部、 四川师范大学驻村干部王荣群老师的协助下, 多次抽出时间, 顶着酷暑, 冒着严寒, 深入巷道民居,开展田野调查, 克服了人生地不熟、 资料不集中、场地不够宽、 语言交流不顺畅等现实问题, 详细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生产工具、 生活设施、 风土人情, 收集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征集到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汇编, 为村史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回来后, 参建老师在完成大量日常工作的基础上, 克服疲劳, 忍受孤独, 倒排工期,顺排工序, 节假日加班加点, 黑夜里精雕细琢, 反复协商, 十易其稿, 分头并进, 多管齐下, 终于不负使命, 确保了村史馆的顺利完工, 有力地展现了彝族同胞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勤劳勇敢、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客观地记录了阿木村创史建业、 告别贫困的艰辛历程。 可以说, 村史馆的建设, 是集体智慧的重要结晶, 是校地合作的代表成果, 将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的主题活动落到了实处, 为当地村民带去了狮山的礼物。

落 成

2019年 10月 17日,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是短暂的一天; 但在阿木村的历史中, 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一天, 是国家第六个扶贫日。 2014年8 月 1 日, 国务院决定从 2014 年起,将每年 10月 17日设立为 “扶贫日” ,以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 关爱贫困人口, 关心扶贫工作, 核心内容是学习身边榜样, 宣传凡人善举, 动员广泛参与, 培育良好风尚。 这一天, 校长汪明义, 校党委常委、 副校长杜伟一行来到普格县夹铁乡阿木村开展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工作, 在普格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秦科, 四川师范大学派驻阿木村驻村干部王荣群的陪同下, 向阿木村交接了投入12万余元援建的村史馆。 阿木村村史馆的正式揭牌, 标志着普格县首家村史馆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

阿木村村史馆, 充分利用了村活动室已有的空间结构, 以文字、 图片、 实物等多种形式, 展现了阿木村的历史沿革、 生产生活、 村落文化、 民俗风情、 乡贤名人、 脱贫攻坚等六大版块村史村情。 在那里, 村民可以感受到他们祖辈劳作时的历史情景; 可以触摸他们祖辈曾经赖以为生的劳动工具;可以感觉到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在脱贫攻坚版块, 漂亮整齐的彝家新寨、 一条条直通家门口的硬化公路, 还有全乡第一个设施蔬菜大棚, 这一张张照片记录了阿木村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 也见证了村民们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蜕变。

从此, 村民们的历史有了集中记述; 村民们的精神有了共享家园。 村民们对四川师范大学赞不绝口。 阿木村全村 364 户 1446 名村民向四川师范大学发来感谢信, 认为村史馆 “通过文字、 图片、 实物等多种形式, 多样化地呈现了我村的历史沿革、 村落文化、 民俗风情、 脱贫攻坚等重大事件, 展示出全村人民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勤劳勇敢、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记录了阿木村创史建业、 告别贫困的艰辛历程, 定格了一幅幅蒸蒸日上的奋斗全景图, 成为全村人民的精神家园。 ” 凉山日报全媒体、 凉山新闻网讯, 以《普格县首家村史馆落成开馆》 为题, 报道并充分肯定了四川师范大学精准扶贫援建阿木村村史馆工作, 报道称 “村史馆作为展现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 不仅能够丰富新农村建设文化内涵,而且还可以增强村民热爱家乡的情怀。 ” 可见,村史馆的政治价值、 文化价值、 教育价值功在当前, 利在长远。

奋 进

村史馆投入使用后, 成为当地村民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标, 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又一亮点, 成为传承文明、 留住乡愁、 凝聚人心的重要基地。 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喜笑颜开, 或拍照留恋, 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或感概万千, 纷纷讲述村史馆的重要意义。 “这里陈列的生产工具、 生活用品、 农用器械……都是从村民家里收集而来的, 是先辈们生活方式的见证。 通过这些老物件可以让下一代了解历史, 不要忘本, 同时也让村民们忆苦思甜,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 阿木村党支部书记拉奎此沙介绍道。 “有了村史馆, 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我们村的历史和文化, 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感到非常自豪, 同时也坚定了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 村民惹几日鬼在参观村史馆时说道。

总书记曾说: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村史馆已经建成, 但发展改革永无止境。 王荣群老师说: “村史馆的建立激发了村民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也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坚定信心和火热干劲。 ” 相信阿木村在新的征程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定会成为一个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祝福阿木越来越好!

谨以此文致敬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美的人们! 谨以此文赞美世间最伟大的故事! 谨以此文记述川师献给阿木来自狮山的礼物!

(四川师范大学档案馆供稿 冯敏、 邹勤、 米永宁、 陈小春、 谢辉执笔)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9564次访问,全刊已有555582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