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选登

一棵老树的见闻

   期次:第646期   作者:苟欢   

“赶紧回屋,二娃,十九大的开幕式马上就要开始了,听听习主席哪闷说!”老赵头吆喝着。正在老树前帮忙立碑的二儿子答应:“ 好,来了——”村里新农村建设的房子一排排陈列在老树的前方,早已硬化的道路上来往着各式汽车,运货的,载人的,公家的,私家的,不胜枚举。近两年规划的高速公路也快修到村子附近,周围的乡村观光旅游也逐渐发展起来,大家商量着在老树前立一块石碑,介绍村里的发展历史和旅游路线,就当是村里的一个标志吧。这几年村里人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除了这老树还是原来的老树,其他早已看不出二三十年前的模样。那时它只是四川地区极为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由于交通的原因,那里几乎与城市的时髦先进无关,只是远远就能望见有一棵老树矗立。树的年龄有多大,村里的老人也说不上,只是记得自己小时候便有这么一棵树,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大,夏季的枝叶也没有这么茂盛,不过现在的孩子还是喜欢在树下打闹嬉戏,甚至爬到树上眺望远方,看看爷爷奶奶讲述的爸爸妈妈所在城市的方向,村里的大人们在夏季也喜欢拿着蒲扇到老树下乘凉、下棋、聊天……也有一些老人喜欢在树下回忆当时的热闹——那是二十多年前,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时他们还年轻,儿女们刚刚组建小家庭;那时虽物资紧缺,不过大家住在一起,一家人有事吆喝一下总是有人去帮忙,也就解决了很多事情;大家常在老树下歇息、聊天、说笑,有意的小青年们也会相约在树下…… 那时真的是很热闹啊,老人们交谈总会聊到那时,这时老树总会动容地为他们摇摇枝叶表示赞同,让树叶的哗哗声缓解一下他们的孤寂。的确,那时老赵头还是老赵……
  老树已经忘了具体是九十年代哪一年开始,村里的年轻人收拾东西出发去了那些未知的远方,只听到年轻人带回来一些新鲜的词汇“火车”、“汽车”、“电视”……老树理解不了,这是它从未听过的词,老人们大多也摇摇头,只有老赵头那时在树下得意地讲自己原来当兵的时候看到过这些东西,听起来很好,但大家想象不出来,只觉得那应该是些珍贵稀罕东西,后来老赵头也比较少讲到这些东西了,除了逗自己孙子开心时,还会加入很多夸张的动作,讲得小孙子瞪大眼睛呆呆地想,老赵头希望小孙子能去看看这些东西, 但又不舍, 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开始, 村里的年轻人都向往着外面, 慢慢地就都出去了。 一年、 两年都没回来, 只有少数的人写一两封信到村长家给家人报平安, 零星讲述一些事情, 大家期待着, 也担心着, 慢慢不再希望见到那些从未体验过的东西。 老树一直矗立在那里, 看着大家来来往往, 听着大家漫不经心地交谈、 等待, 小孩子们在爷爷奶奶的细心看护下慢慢长大……

一夜大风刮得厉害, 村民们都把自家的门窗关得紧, 生怕大风把房子吹走, 老树也随之狂舞。第二日风渐渐平息, 大家陆续将门打开, 走了出来, 互相打招呼, 讲述昨晚的风真是罕见的大, 小孩子也跑了出来, 玩闹奔跑, 村子瞬间又恢复了生气。 老赵头出门先去看了下老树, 掉了不少叶子。 不愧是棵老树啊! 他不禁感触地摸摸它那粗壮的树干。 “老赵, 老赵! 原来在这哈儿! ” 村长气喘吁吁地边跑边喊, “老赵, 你儿子和儿媳妇儿回来了, 赶紧去接他们! ” 老赵头靠着老树, 心中一紧。 终于回来了! 老树知道老赵头等这一天已经三年了。 老树低头看着老赵头激动地和村长走向村口。 那天下午, 老树远远看到老赵头家院子里围了很多人, 大家说着, 笑着, 不时探着头往老赵头儿子和儿媳的房间看……当天晚上老树便听到乘凉的老人们津津乐道自己下午在老赵头家看到的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好听,是好东西!”,“硬是好看, 那些娃娃竟然可以在那小盒子里面又唱又跳, 长见识长见识, 比老赵原来说的还要好……” 。 老树有些明白了, 老赵头儿子带回了大家原来只听过的一些新鲜玩意, 老树感觉老赵头那些日子的精神气足足的, 扛着锄头的背竟然一点也不驼了。 不过过了些日子, 老树看见老赵头在村口送儿子和儿媳出门。 守候的日子又开始了, 不过每一两年村子里都会添置一些新的东西, 年轻人们一两年回来和家人短聚一次, 叮嘱孩子们好好读书, 将来考到城里去, 然后匆匆离开。 老树也习惯了见证分离, 只是对于孩子们有些不公, 因父母为节约往返的路费, 多寄些钱回家, 几年没回家, 孩子们没怎么见过父母, 等到回来的时候生生不敢靠近……

“滴滴滴……” 老树听到声音向远处望去, 看见一辆汽车颠簸地开进村口, 村里的大人孩子听见也都跑到树下张望。 大家不是稀奇这汽车, 汽车大家在一年多前已经见过了。 村长家前不久装上了电话, 大家可以通过电话和外出的年轻人联系了, 那天老赵头的儿子和村里其他一些年轻人一起回来, 提前给村长打电话告诉了他们的归期, 大家看着他们各自带着给家人的礼物喜气洋洋地走近, 一边抱怨村里的路实在太难走, 一边互相问好, 相约晚饭后在树下聊天。 老树看着他们, 听着他们讲述大城市里的生活, 也知道了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 黑白电视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好几家已经添置了彩色电视机, 拥有一台收音机也不是什么值得吹嘘骄傲的事情了。 在他们的交谈中, 老树留意到外出归来的年轻人腰间都别着一个小匣子, 会发出 “滴滴滴” 的叫声, 听到叫声的人会赶忙跑去村长家挂电话。 老树在孩子们的模仿中知道了那叫 “传呼” , 是一种联系工具。 这些出去的年轻人, 每次回来总会带着几个在家的年轻人一起出去 “闯荡” 。 渐渐地, 村中只剩下日渐老去的父母和慢慢长大的孩子, 孩子们大些也要去远一点的镇上读书了, 每周才能回家一次, 考到高中的孩子也去了小县城, 每月难得回来, 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连老树也感觉到了寂寞。 树下早没了往日的热闹,老赵头们也较少专门来到树下休息, 因为年轻人都出去了, 家里的庄稼还是要继续种着, 粮食不能去买吧, 孩子们从外面回来总免不了想让他们带够粮食和腊肉, 外面什么都贵着呢, 能在家里带的就不要让他们在外面去买了, 而且庄稼人的安全感也就来自于这些庄稼良好的长势了。 劳作的时间增加了, 大家在树下闲聊的时间便减少了, 只等着日子一天天向前。

直至一个下午大地震动, 惊动了村里所有的人。 年轻的一些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向坚实可靠的大地为什么晃动起来让人觉得可怕, 有些老人隐约有印象, 说是地震了。 原来七六年也有过一次, 但没有这次厉害, 晚上大家看电视才知道是四川靠北一些的一个叫汶川的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地震后不久, 村长从县里回来说国家有政策, 四川各农村进行重建有补贴, 还不少。 于是, 村里的人借着政策修缮房屋, 没两年就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新房, 虽然离着老树远了些, 不过老人们还是喜欢聚在树下, 有老友相伴, 老树也怡然, 听着他们夸赞共产党,念着党的好, 难得这么偏远都还被记挂着。

这个小村原来的确是偏远地区,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又在山坳里, 但也因为这个原因, 当年红军革命时还在此地驻扎过, 现在村里的公路早已建好, 政府还计划在这附近修建高速公路, 偏远的小村庄不再偏远, 年轻人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多, 还有些年轻人回来了便不再出去, 用着积攒的钱在家做起了小买卖, 陪伴孩子成长, 生活也是相当滋润。 村里的高中生、 大学生也渐渐增多, 原来留在大城市打拼, 村里人觉得那才是能干呢! 不过时代在变化, 国家的共同富裕建设逐渐实现村村通、 路路通、 网络连通、 信息对等, 让偏远的地方不再偏远, 外面的世界和村里的联系不再遥远, 优惠的创业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 将淘宝、 微商、 物流公司带回家乡, 运用这些新兴工具将村里的土特产销到全国各地, 和其他村联合搞的旅游休闲产业也已渐成规模。

老赵头的二儿子和村里其他年轻人在看完十九大开幕式后备受振奋, 他上过高中, 在他的同龄人中算是高材生, 村长让他将十九大的会要给大家伙聊一聊, 大家汇聚在老树下听他讲十九大中与农村有关的内容, “乡村振兴” 被多次提及, 老树也听他细细地讲述: “国家给我们创造了那么多条件, 现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让大家安居乐业, 又提出 ‘到 2035 年,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 2050 年, 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全面实现’ , 现在我们村的旅游和山上土特产都小有规模了, 大家的钱包在家也可以鼓起来, 国家记挂着我们, 我们也绝不能掉链子、 拖后腿, 是不? ” “对, 对……” 等大家回应议论后, 他继续说道: “不过, 只靠我们现在这样是不行的, 长远些看, 还是要吸引人才到我们这里来才行, 现在那些大城市都流行抢人才, 我们也要注意这个重要的信息, 只有人才不断地进来, 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争取新的成绩! 我们娃儿的教育也才跟得上, 不用去城里就可以受到好的教育……” 风儿吹过, 老树顺势舒展身姿, 树下的聊天还在继续, 老树仿佛看到了一群穿着时尚、 干劲十足的年轻人朝它走来……

(作者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016 级研究生, 文章获本次征文大赛一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410次访问,全刊已有556349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