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奋斗的我们, 成就奋进的中国

   期次:第636期   作者:侯涵莹   

2018年5月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 也是圆梦人。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 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追逐青春理想, 以青春之我、 奋斗之我, 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在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一代代中国青年人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未来, 在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践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 青年也必将成为推动变革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平凡的辅导员, 一名普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我们既身为青年, 又肩负着培育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 唯有奋斗的我们, 方能成就奋进的中国。

做圆梦人, 也做逐梦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由千千万万个平凡的梦想汇聚而成, 是由千千万万个奋斗的灵魂铸就而生。 在这个孕育希望的新时代,每一个看似平凡而渺小的梦想, 每一个勤勤恳恳的奋进者都蕴含着无限的价值与可能。 在标定了我国发展最新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的新时代, 在谋划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我们 “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 马克思说: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 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 我们何其有幸, 能够在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里, 有机会让他们梦想的种子在大学校园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有机会引导他们在逐梦的路途中成就更多人的梦想;有机会告诉他们, 梦想, 不仅可以关乎自我, 关乎亲人、朋友、 同学, 也可以关乎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我们帮助学生寻找梦想, 也从不停歇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有诗有酒有远方的青春岁月中传递希望, 也传递力量。

做传承者, 也做创意家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 我们有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的豪言壮志, 也有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坚定决心。 我们是最忠实的传承者,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筋骨, 将慷慨悲壮的革命文化融于血脉,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入肌理; 彷徨时从积淀千年的历史经验中寻求解决方法, 受挫时从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追逐时将无数经过实践证明科学理论装进行囊。 我们是新时代的创意家, 在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递温度, 融入情怀,让工作模式脱离教条与死板, 传递暖心的人情味。 我们和学生聊的话题可以不仅仅是学校规章制度, 可以有 “诗词歌赋” 和 “人生哲学” , 有鲁 迅 笔 下 “ 无 限 的 远 方 , 无 数 的 人们, 是都与我有关” 的人生境界。 班会上我们可以一起看纪录片 “海豚湾” , 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一起看柴静的 “穹顶之下” , 对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带来的环境改变;一起探讨 “中美贸易争端” , 探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际局势; 一起学习 “十九大报告” , 明确自身所肩

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在交流中了解学生想法, 也向他们传递自我的观点,让一切价值的倡导与思想的引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在传承与创新中为简单的工作赋予价值。

做实干家, 也做奋斗者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时间终会成为最公正的史官, 客观地记载发生过的一切。 历史长河中, “奋斗” 深深镌刻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 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 从长征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 一代代的励精图治缔造了今天的中国, 开创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新时代。 这个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 开创者、建设者” , “每一项事业, 不论大小, 都是靠脚踏实地、 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我们的事业不需要惊天动地, 我们的成果也不被要求要造福全人类, 我们只需要立足当下, 扎扎实实做好分内的工作, 肩负起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责任与使命,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绽放不平凡的青春光彩。 我们是兢兢业业的实干家, 我们也要不断投入自我学习提升与各类专业培训当中, 加快自身职业化、 专业化、 专家化的成长道路, 力求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有效指导, 成为一个不怕艰难, 不怕失败, 为实现更大人生价值而勇往直前的奋斗者。

奋斗的我们, 成就奋进的中国。 我们是圆梦人, 也是逐梦者; 我们是传承者, 也是创意家; 我们是实干家, 也是奋斗者, 让我们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

(作者系文学院教师)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506次访问,全刊已有556380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