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学, 与普通话的那些事

   期次:第621期   作者:廖力   

  高中以前,我一直生活在农村,连当地的县城都没去过几次。对大学的初步印象,是老师口头常说的“你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好了,轻松了”。听老师的话,憧憬大学急不可耐。
  大学通知书来了,报考的专业如愿以偿,尽管那时以为报考的专业就是单纯地学习自己从小到大的语文。只身一人去大城市读书,我的大学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居然是几乎所有人说普通话。
  高中以前,我所就读的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一个老师说普通话。即便是周一升旗大会上的主持,也都是蹩脚的川普。普通话在故乡一点不流行。讲普通话是大学给我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下马威。
  普通话说不好,居然四川话也让自己尴尬。要知道,从小到大,我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后来才知道,那只算方言四川话。比如我们那说吃饭(fan),是“huan”,开会(hui),是“fei”,严重的“h”和“f”不分。我的方言话,导致室友和同学一脸懵。
  尴尬至极!十几年的四川话没学好,更别说普通话了。依然记得大学开班,每位同学上台做自我介绍,班上只有我一人用方言四川话谨慎而吞吞吐吐地介绍自己,走下台去的时候,手心早已冒汗。
  很快听说我们专业普通话要过级,至少是二级甲等。大一有普通话的课,每堂课都认真听了,可我每次读出来的就不是普通话的味儿,心里很是忐忑。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我不止一次向室友提起转专业,总觉这个专业在侵蚀我的自信。这种懦弱,我心里有些恨,向家里打电话,带着责备的口吻。父母并没生气,反而安慰我,给我打气,相信我一定能学好普通话。
  大学第一年,班上有很多同学普通话过级了,我却连去报考都不敢。大二上学期,一次偶然,室友向我推荐了一门选修课,说对普通话很有帮助。这让我又看到了希望。这门课程是杨小锋老师的 《教师发声艺术》,一进教室,杨老师说话的声音就让自己眼前一亮,那声音明亮、清晰,听起来还特别好听。原来,正确的发声,不仅能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还能保护嗓子。课堂上,每位同学按照杨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现场练习,包括嘴型、呼吸和发声。课堂时间有限,杨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对着镜子认真练习。
  按照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我每天抽大量时间对镜练习,开口闭口、歪嘴翘嘴、舌头顶腮帮子等,刚开始练习久了连饭都不敢吃,疼呀;练气,学狗喘气,吐气吐得细弱绵长,吸气哈气均匀,学会气出丹田等,气足话才能说好;练声,刚开始练习拼音,“he、ha、hai,ya、ye、yue,la、li、lu、ya”等,声音从小到大,然后读字,读词语、词组、句子、段落等,到最后大声朗读课本。
  为更好地练习,我每天早上 7 点准时到操场晨读一个小时,有时大吼大叫还会招致异样的眼光,我也不理会,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这样的练习,我坚持了一年多,效果明显。记得大三时,有同学觉得我说话有点播音主持的味道。当然,普通话考级肯定是过了。
  整整三年,说不好的普通话,像沉重的大石头压在心头,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尝试,我终于敢说,还说好了。如今想想,大学并不像当初高中老师讲的那样轻松,曾经学说普通话的那些困难日子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可贵财富,它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做某一件事,就一定会有回报。
  (作者系文学院 09级校友)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572次访问,全刊已有5564992次访问